曾经风光一时的公共自行车,在共享单车的“围剿”之下,目前使用率大幅降低,只得被大量闲置。北京晚报(ID:wxbjwb)记者多日探访发现,公共自行车面临使用率冷热不均、运维能力严重不足等尴尬局面。这些自行车到底该何去何从?
周一早高峰时段的东单路口东南角,从地铁口涌出的人流,向南步行几十米,就能看到路边停放的单车矩阵,绿色、黄色、蓝色的是共享单车,红色有桩的是公共自行车。
这个租赁点共有40个公共自行车车桩,约23辆小红车停放在桩内。然而在记者驻足观察的1个小时内,所有的用车人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共享单车,公共自行车无人问津。记者发现,这些车有的车座和把手上的橡胶斑驳起皱,有的车轮外壳磨损严重,前几天沙尘天气带来的尘土落在车座和车把上,也没人清扫。
停车桩正中有一台刷卡扫码自助机,屏幕上有划痕,显得模糊不清,勉强能够看清“车辆全消毒,天天领骑行券”的字样,但满身灰尘的自行车,让“车辆全消毒”成了一句空话。
“我每天都从这儿路过,这些桩子就这么通着电占着地儿,却大量闲置,其实挺浪费资源的。”一位路过市民谈起公共自行车,语气里满是惋惜和心疼。
同样的情况在其他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也存在。在东城区大甜水井胡同西口,30个公共自行车桩上停放了20辆车,除了其中3辆车的车座较为干净,当天应该有人使用过,其他车都是满身灰尘,显然长期“遇冷”。“早晚高峰能碰上两三个来取车的,白天几乎不会有人用。”站点紧挨着一座公共厕所,在这里工作的保洁员对记者说。
尽管有大量公共自行车“无人来骑”,但实际上,作为民生服务项目,部分市民对公共自行车仍然存在刚性需求。在蒲黄榆地铁站西北角,正值下班晚高峰,大量人流从地铁口涌出,有用车需求的市民大多走向了蒲方路边的共享单车。记者发现,半小时内,陆续有3位市民刷卡取走了公共自行车。
“车轮大,座椅舒服,对我来说存取方便,我每天都在用。”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住在芳古园一区,小区门口就有一个租赁点,从他家楼门口走到车桩仅十几米的距离。“我平常的行动路线比较固定,上班、回家、去超市、遛弯儿,基本上都能找到租赁点,关键是便宜。”李先生打听过共享单车的单价,按照他的骑车频率,一天10块钱拿不下来,还是公共自行车划算。
记者调查发现,公共自行车使用率冷热不均与租赁点设置不合理存在一定关联。在地铁5号线蒲黄榆站B出口外,记者遇到了刷卡取车的王先生,“我偶尔用一两回,说实话,好多桩子的位置不方便,所以才没人用。”王先生指了指马路对面,“路口西北角也有一排,我去看过,都在高台阶上,还得推下来,太不方便了,不如这里,一出地铁走两步就有车。”王先生说,有很多租赁点设置得“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距离小区大门太远,居民根本不会去取,“谁都想走两步就能取到车。”
南二环陶然桥东南角附近只有一幢写字楼,附近既没有地铁也没有小区,几组公共自行车因为长期无人使用,落满灰尘。
据了解,自2016年12月起,公共自行车推出手机APP,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完成身份认证、车辆租还、结算支付等操作,尤其是在定位和寻找车桩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但记者发现,经过几年的运营,该APP仍存在定位信息不准确等问题。APP显示,大甜水井胡同西口站有租赁点,位置在红霞公寓西侧路边,然而记者按图索骥,发现APP显示的位置根本没有车桩,直到再向东拐,才看到一排车桩贴着墙根竖立。
在地铁5号线蒲黄榆站出口,APP只显示在地铁A口有租赁点,但实际上在地铁B口也有一排车桩。
马家堡东路和角门路的交叉路口附近,有大量公共自行车车桩竖立在人行便道之上。在路口东北角,有四五组公共自行车车桩,不少车辆停在桩内,灰尘随处可见,鲜有保养维护的迹象。
记者2月份路过此处曾发现其中有两组车桩处于断电状态,显示屏无任何显示,锁在桩内的车辆无法取出。然而时隔一个月,记者再次来到该站点,两组车桩仍然维持原状,没有通电或维修的迹象。可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并未有维修养护人员前来处理这一情况。
无独有偶,在该路口的西北角,虽然这里的车桩都是通电可用的,但刷卡扫码自助机却“罢工”了,任凭记者怎么按,屏幕都没有任何变化。
距离该站点仅100米左右,就是一处丰台区公共自行车办卡点。记者反映了车桩和屏幕的故障问题,工作人员表示并不知情,“我试着通知维修人员吧,但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空。”这位工作人员坦言,现如今维修队伍已大幅度缩减,有时会存在维修不及时的情况。
记者在这个办卡点门前发现,这里存放了近千辆废旧的公共自行车,工作人员说,有一部分就是等待维修的。
长期无人维修的状况,李先生也经常遇到。他告诉记者,在方庄体育公园附近的一个租赁点,他半年前就曾经反映过车桩故障,但至今都无人前来维修。
随着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和公交接驳的逐渐完善,公共自行车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日益凸显,发展面临困境。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认为,公共自行车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多年来为补充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打通“最后一公里”起到良好作用。不可否认,近些年,由于受到了共享单车的冲击,公共自行车发展受阻,显现出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占用公共空间等问题。
另外,停放在街头的脏车破车对城市景观也存在一定影响。“近一两年,政府正在着力打造慢行交通系统,通过各种措施为市民提升骑行环境,是时候考虑街头这些公共自行车的去留问题了。”陈艳艳认为,政府需要做一个通盘的考虑和计划,利用公共自行车的自身优势“有取有舍”。“其实这些车辆不一定要完全退出,应当尽快做一些分析,在服务市民的基础上找到更合适的发展方向。”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实认为,共享单车是市场资本化运作的产物,公共自行车是拥有政府背景的民生服务项目,各有利弊和特色,应实现互补发展。
“如果简单地‘砍掉’公共自行车,市场化运作的共享单车一家独大,市场可能会无序发展;另一方面,当市场化运作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时,公共自行车的存在还能凸显民生优势,继续为百姓提供服务。”郑实建议,公共自行车可以考虑改革运营模式,从原来的纯公共服务性质转变为政府适度财政投入的半市场化模式,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来收缩“战线”,在停放环境秩序要求高的区域或封闭、半封闭的社区环境中进行有针对性地投放,在长期闲置的区域干脆取消,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同时还能发挥民生兜底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本市公共自行车累计投放量8.6万辆,此后并未增加投放,居住在城六区以及绝大部分郊区的市民都可以使用。
然而今年年初开始,一些郊区的公共自行车陆续退出市场。记者查询发现,今年1月,顺义区和房山区均已启动公共自行车平稳退出市场工作;今年3月,延庆区公共自行车也将退出市场,这三个区的公共自行车及设备正在逐步拆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