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共享经济的先行军,共享自行车以野火燎原之势,在数月之内席卷全国各大城市。共享自行车的诞生,扩大了绿色出行的认可度和范围。下载App,注册,交押金,然后随骑随停,畅行无碍,为广大民众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原先已在城市大量布点设置的公共自行车,顿时“门前冷落”,一个个停车点上,桩在,车在,却鲜有人问津。然而,公共自行车公司也不会坐以待毙。这不,前不久,中国城市公共自行车工作委员会一届二次主任(扩大)会议在南京举行,来自杭州、太原、南京、武汉等城市的35家公共自行车企业,在会上与专家们一同探讨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并发出南京倡议:“创新技术方法、抱团前进。虽然各家公共自行车企业表示,与共享自行车是“差异化”竞争,但是毋庸置疑,共享自行车的大批量进入,已经在迫使各地公共自行车面临技术创新、服务提升的挑战。就本次调查的杭州一地,就有车辆租借点3770个,公共自行车总投放量达到8.58万辆。这样一个庞大的自行车集群,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做到物尽其用,而不至于沦为“沉淀资产”,确实是一个必须直面的严峻问题。
作为中国城市公共自行车发源地的杭州,正在进行一场针对传统公共自行车运行模式的“革命”。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中,我们一行人与杭州市公共自行车公司的3位领导展开座谈,就了解到杭州市新推出的新式公共自行车,与共享自行车相比,同样采用智能锁,可通过移动扫码租借,此外,虚拟电子围栏的应用,也使得公共自行车实现在可停车区域“无桩停放”,从而获得与互联网共享自行车类似的使用体验。领导们亲切的称这种公共自行车为“小红车”。不难看出,杭州新式“小红车”一方面借鉴了共享自行车模式的便利性,不必办卡,还车也较此前必须寻找停放点并倚桩而放有了更大的改进,显然极大地方便了民众使用。而另一方面,其原有的固定停放,也因为技术上的与时俱进,变成了某种管理优势,毕竟,一段时间以来,共享自行车随意停放、侵犯公民“路权”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成为困扰城市管理的一个大难题,屡屡被人诟病。相比共享自行车的随意停放,由于限定可停放区域,否则车辆无法上锁,新式“小红车”显然更为有序,也更加容易管理。此外,原有办卡租借的模式与扫码并存,也使得城市公共自行车可以面向更多社会成员,特别是可以覆盖不接触互联网的老年用户,这也更能体现权利平等的共享理念。
这样的改革无疑令人振奋。尽管其出发点不排除是为了盘活现有资源,乃至与共享自行车竞争,但这样的竞争显然不是坏事,最终受益的仍然是社会公众。
与此同时,共享自行车虽然还处于一种野蛮发展阶段,但它的慢慢的提升发展也是令人瞩目的。8月2日,十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文件标题中明白准确地提出了“鼓励和规范发展”的总体方向,充分肯定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共享自行车)的非消极作用。ofo小黄车一直注重在行业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了“奇点”大数据系统,通过对出行大数据的分析利用,一直在优化车辆的投放、调度,提升运营效率。摩拜为每一辆单车独家配备了“北斗+GPS+格洛纳斯”多模卫星定位芯片和物联网芯片,能轻松实现对车辆位置和状态的实时精准掌控;借助基于出行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平台“魔方”,摩拜单车可以通过整合地域、时间、天气、运力、车型、人群及其他数百个变量因子,精准预测未来任意时间、任意地点的共享自行车骑行状态并进行可视化展现,也就是“预知未来”,从而智能动态调节供需平衡,从根本上化解“潮汐现象”带来的问题。借助密度聚类算法,“魔方”还实现了对于智能共享自行车停放状况的精准预测,掌握热门停车区域和停车峰谷时段,为有关部门的城市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在我看来,公共自行车与共享自行车的关系很像我国的政党制度。公共自行车是政府倡导绿色出行的手段,属性偏向公益,由市城司负责运营管理。对于共享自行车,它是由各个不同的企业经营运作。而作为一种企业行为,利益也必将是追求的主要目标,无可厚非。但他们的共同目标是解决城市内‘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各个城市各个地区都需要结合各自的区域特点,以更合理的方式部署公共自行车,而作为共享单车,也应该遵守各自城市的相关规定,在考虑利益的同时,为城市为百姓提供更多的便利,相互促进,让每一个人都可以以自己想要的骑行方式出行,就像现今的政党制度一样,虽各有不同,但都为中国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