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候车亭~kaiyuncom,专注于公交候车亭、智能候车亭的设计、生产、安装服务。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kaiyuncom
kaiyuncom

客户案例

缅军为何不堪一击?同盟军前线士兵透露新杀器让老缅无法招架

来源:客户案例    发布时间:2024-01-01 01:47:17

  经过连续几天攻坚后,同盟军已经拿下四面佛,随便什么时间都能进攻老街。同盟军这次围攻果敢推进的速度确实超出了笔者的预料。最开始以为是缅军兵力不够,主动收缩的结果。但有三场战斗能够准确的看出,同盟军还是有很强的攻坚能力的。

  一是石园子之战。这是果敢南部的门户,也是东山区区政府所在地,城镇规模仅次于老街。同盟军仅用3天时间便全面夺取石园子,尤其是最后的总攻只打了一个小时。

  二是滚弄之战。此战同盟军和兄弟部队打了12天,先夺取进入果敢的必经通道滚弄大桥,再收复滚弄城区及周边地域,最后拿下城区对面的坚固据点。要知道70年代,缅共集结重兵打了40多天也没拿下滚弄。

  三是拱掌之战。这个据点已经被缅军占了30年,同盟军打了4天,据报投降和俘虏的人员有270多人。部分溃逃的缅军在小街乡附近出现,同盟军进行了截击,击毙100多人。这应该是开战以来,同盟军公布的最大的战果。

  以上三个据点都是较为重要的据点,缅军不会轻易放弃,但都被同盟军快速拿下。要知道在这之前的几年,同盟军已经发动了好几波战役,但只要缅军主力一来,同盟军会立刻溃败。为什么突然缅军就打不过同盟军了呢?

  网上流传很久的阴谋论,说同盟军在树林里捡到先进装备。这都是自媒体为了博流量编造出来的谣言,不过国内网友人云亦云,搞得老缅都信了,组织人跑到咱们使馆抗议。

  好在老缅也不被西方世界待见,要不然这时候又要被炒上天了。这种递刀子的言论,还是不要再瞎扯了。

  从目前同盟军展示的武器来看并没什么新装备,RPG和机枪都是几年前就大批量装备了。实际上同盟军过得没那么苦,根据地撒得很广。

  一百年前中国军阀就说了,有枪就有人,有人就有地盘,有地盘就有钱。完成这个闭环后,要搞钱有一万种办法。而且缅北常见的武器,克钦和佤邦都能生产,再加上武器敞开卖的泰国,弄点装备真的不会太难。

  俗话说“枪炮一响,黄金万两”,这里说的不是花钱出去,而是收钱回来。同盟军在国内几乎所有平台都开了账号,不遗余力地宣传战事,大家总不会觉得他们只是想赚点流量费吧?

  粉丝群里,有许多民间支持者在偷偷捐资捐物。战争打得越激烈,宣传的势头就越大,捐东西的人也就更多。像“e租宝”这种骗了国内无数老百姓血汗钱的诈骗公司,老板丁宁都愿意花巨资买个同盟军副司令当当。

  (消息源自云南丽江警方官方发布的《电诈教父国内卷走700亿,跑缅北组建私人武装,带飞当地诈骗行业》)

  这次战役与以往不同的是,同盟军多了无人机大队。同盟军没有展示过无人机进攻的画面,外界无从得知详细情况。但一般民用无人机通过网购渠道都能买到,稍加改造就能使用。

  另外据德昂军透露,一年前三兄弟武装就开始与缅甸民族团结政府合作,该组织下面有一个叫联盟之翼的部队,无人机技术很先进。同盟军的无人机大队,也有一定的可能是跟他们学的。

  综合以上情况,并不是同盟军捡到了什么新装备,而是这一波缅军实在不经打。至于缅军为啥不经打呢?方方面面的原因都有,我们今天只谈军事。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几乎刷完了同盟军发布的所有作战视频,虽然展示细节不多,但也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自2017年,缅军与缅北民地武停火之后,缅北各地只是零星地发生一些小规模的冲突。缅军逐渐将主力部队抽调到下缅甸,对付若开、克伦等武装势力,维护下缅甸局势的稳定。

  缅军的部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战役野战部队,第二种是战术野战部队,第三种是地方守备部队。留在缅北的大多是地方守备部队,装备和战斗力本来就弱。

  而且缅军军籍是终生制的,一日入伍、终生入伍,所以部队里面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兵。同盟军发布的投降人员中,甚至能看到白发苍苍的老兵。

  这些老兵都练成兵油子了,他们心里清楚得很,当兵仅仅是为了拿工资,命是自己的。打不过就跑,跑不了就投,所以战斗力很拉胯。

  缅军的营部往上的驻地往往还建有家属区,不少军官和士兵都是拖家带口,妻儿就在身边,怎么舍得抛弃他们去拼命呢?

  除此之外,很多地方其实是由地方民团在守。民团在缅北多如牛毛,有钱有势的人就能拉起来一支部队,有点向我们的地主武装。这些人去当兵都是为了捞钱、欺负人,打仗卖命的事他们才不干,枪一响就跑了。

  所以,前期同盟军推进速度很快,但仔细阅读他们的战报,很少发布击毙敌人的消息,有也是稀稀拉拉几个,说明战斗并不激烈。

  缅军的据点设置很有意思,大多数都在交通线附近或城镇附近的制高点。同盟军说的战斗,也都发生在这些据点附近。同盟军打过来,缅军能守就守,守不了就跑,他们并不去村里或者城镇里面打巷战。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石园子之战,最后总共一个小时拿下一个大城镇,说明镇里并没发生巷战。还有滚弄城区范围也很大,战后同盟军发布的视频显示,街道两边房屋完好,并没有一点巷战的痕迹。

  再比如,在之前西山区仰况村的战斗中,缅军第129营127名官兵,在遭到打击后便携家眷向同盟军缴械投降,并移交了武器和营区物品。实际上当时该地区还未被围困,士兵们其实有突围的机会,只是拖家带口不太方便。

  笔者早就提出了这个观点,缅军并没有寸土必争的决心。对比一下我们的抗日战争便知,在核心战区都是逐屋争夺,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对此有网友提出,缅军不敢进村怕被少数民族村民群殴。这个逻辑说不通,连日本人军纪那么败坏的部队都敢进村,手里有枪怎会是怕普通老百姓?

  还有网友说,缅北到处是高山,据点只能设置到制高点上,放村里会挨打。其实从军事角度看,防御阵地是一个体系。战斗从外围阵地打到核心阵地,逐步消耗敌人。或者丢了核心阵地退到外围阵地,再伺机反攻。想要靠一个孤立的据点挡住敌人是不可能的。

  但目前果敢战场上很少看到激烈的抵抗,缅军的反扑也是寥寥无几,据点丢了就跑。这是因为,很多同盟军说的据点,其实就是民团设置在路边的收费点,整个防御工事就是一个简陋的岗亭,吓唬老百姓用的,自然经不起同盟军打。

  这一点一样能从缅军据点看出来。笔者虽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但看过的战争视频和回忆录很多,大概知道一二,稍微对比一下便知道缅军的水平。

  可以拿俄乌战争来参考,俄军和乌军都继承了苏军的传统,野战工事构筑处于世界一流水准。

  先来看缅军的战壕,深度也就30cm,与其说是战壕不如说是排水沟。真正发生战争,既无法用于作战,也很难用于交通。试想一下,假设附近的机枪手阵亡了,另一个士兵想过去接替,该怎么过去?

  来看看苏军的标准战壕,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匍匐式战壕、蹲伏式战壕和全尺寸战壕。即便最浅的匍匐式战壕也要求深度达到60cm,而且这是在战况紧急的状态才会采用。为了防空,战壕上方还要求有遮蔽物进行伪装。

  目前俄乌战场上最常见的是后两种,加上战壕外面的堆土墙,深度基本能没过人头,射击点需要站在阶梯上。这样才可以有效躲避敌方的子弹和炮弹的破片。

  得益于战壕挖得深,不论是俄军还是乌军的掩体或者叫地堡,其实都埋在地里面。射口与地面齐平,入口在战壕内,掩体用圆木支撑,顶部覆盖沙土袋。圆木的大小,沙土覆盖的厚度其实都有具体的技术标准,起码不能让敌人一炮就轰垮了。

  锦州战役时,4纵副司令员胡奇才在塔山最前线指挥作战,他去检查工事时认为不够牢固。命令士兵拖来一门60炮轰了一炮,工事被炸塌一半,于是便命令返工加固。这才是打大仗、打硬仗应该做的准备。

  再来看看缅军的工事,说他是碉堡嘛,又没有碉堡坚固,更像是一个混凝土堆成的岗亭,基本上突出在地面上。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现在同盟军的火箭炮已经安排到班了,这种岗亭在实战中就是个活靶子,经不起几发火箭炮。

  更要命的是,岗亭背后如此大的开口,如果敌军从背后迂回,或者用无人机从空中投炸弹到门口,里面的人躲都没地方躲。这种工事,只能对付一般土匪,根本经不起正规军打。

  更有意思的是缅军的阵地设置,我们先来看看教科书,苏军的阵地从外到内依次是:防步兵地雷、带刺铁丝网、第一道战壕、主战壕。在第一道战壕配置了火力点,如果守不住则通过交通壕退到主战壕。这样配置能够最大限度上杀伤和迟滞敌军。

  缅军的据点从卫星图上看,确实外面围了好几层。但是很多现场实拍的视频显示,最外围的一圈居然是竹篱笆,即便是营部和团部也是这样的配置。

  更加过分的是,这个轻机枪阵地,前面居然摆了两个轮胎当掩体,这不是送人头吗?

  还有这个据点,射口正面的射界都没扫清,敌人都能摸到你眼皮子底下,给你两个火箭弹,你也吃不消。再看墙体上的弹痕,果然被绕后了吧?

  过去缅北民地武没有大口径火炮,事实上在缅北的丛林里,游击队携带大口径火炮也不便于运动,但他们依靠手中的迫击炮和火箭弹往往又很难拿下敌人坚固据点。

  最明显的是2016年同盟军也发起过勐古战役,并控制了大部分区域。但打到缅军团部时,由于缺乏重火力,激战了20多天仍未攻破,直到缅军援兵赶来,同盟军在付出了较大伤亡后被迫撤退。

  这次战役就大为不同,无人机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不仅能及时侦察敌军动向,而且能从空中进行精准的火力打击。这一次缅军在勐古的团部,很快就被同盟军拿下。

  缅军的火炮阵地,不论是大口径炮还是迫击炮,都喜欢在开阔的地方砌个圈,把炮摆在里面打,这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欺负对手没有空中力量。

  过去,缅军的火炮阵地设置在后方,游击队被炮击了,连炮弹从哪里打过来的都很难弄清。即便知道火炮阵地,要突破缅军防御,接近炮火阵地是十分艰难的。

  但现在缅军玩的还是老一套,这样一个大圈为侦察无人机提供了明显的标识,找到位置后丢几个炮弹下去,就把火炮阵地端掉了。

  之前同盟军放出了一位前线士兵的采访视频,他也表示,只要做好步兵与无人机的协同,拿下据点没什么难度,老缅根本没办法应对。这堪称一大杀器。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拱掌之战,缅军旅长带着部分人员逃了出来。他的计划是向东靠近国境线,再向南突围回到大水塘或者老街。方向和路线都没有错,那个方向同盟军的防御确实很薄弱。

  但同盟军可能在接到群众报告后,派出无人机进行空中侦察,发现了缅军的动向,并安排兵力在其前进方向埋伏拦截。结果缅军100多人被击毙,遗体在一条小道上密密麻麻地躺了一路。

  综合以上内容,缅军并不败在装备。比如防御工事,明明战争已经打响一个多月了,在据点里面没事干的士兵,多去挖几锄头,附近的木材也是现成的。甚至不需要花什么钱,就能把工事加固,这样就能很大程度上抵消无人机的威胁。

  但缅军没这么干。一种原因是他们军事技术太低,不论是守备部队中的老年兵,还是地方民团,都严重缺乏军事训练。另一方面可能是从来没与强大对手交过手,尤其是没有遇到过有空中打击能力的部队,所以根本没把工事放在心上。

  另外,无人机确实改变了这场战争,连军事大国俄罗斯都没有太多办法对付无人机,缅军根本拿不出任何有效措施,只能被动挨打。

  接下来的看点在老街的巷战,毕竟缅军已无任何退路,只能放手一搏了。如果缅军意志足够坚定,在高楼林立的巷战中,同盟军的无人机很难再发挥作用。

kaiyun官方网站
手机端打开
kaiyun官方app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