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厦门交警交通指挥中心。该中心致力打造“智慧交通指挥家”,抢抓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时代机遇,深化建设“城市排堵保畅指挥大脑”,实现交通事件预警从被动到主动、堵情疏导从静态到动态、应急处置由低效到高效的转变,全力营造良好的道路交互与通行环境。
20世纪末,随着汽车保有量增加,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等问题突出。因此,运用了信息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等多种新技术的智能交通系统应运而生。它的本质是将人、车、路三者综合起来考虑,人是指一切与交通运输系统有关的人,包括交通管理者、操作者和参与者;车是指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载工具;路指的是道路及航线。
智慧交通是在智能交通的基础上,融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高新技术,给交通安装“大脑”,让交通运输更为先进、智能、智慧。
现如今,智慧交通已经不知不觉地渗入我们的生活。共享自行车、网约车、分时租赁、充电桩等装置,就是运用资源共享系统在交通资源配置领域发挥作用。在桥梁、隧道、浓雾、风雪等高风险地带扩大监控范围,在道路交叉口上设置电子警察、高清卡口、车牌抓拍、信号灯等对来往车辆进行引导,从区域检验测试方面不断迈向智慧化。除此之外还有电子公交站牌,自动售检票系统和人脸识别系统等技术。
以未来智慧交通中的无人驾驶汽车为例,如果一条城市道路双向4个车道,还有两条停车道,那么留给人行的道路将变得很狭窄。要形成智慧型的交通体系,就要很好地实现智能出行。随着未来无人驾驶技术的完善,传统道路宽度的容错余量及道路中间的隔离带将退出历史舞台。无人驾驶汽车将你送达目的地后,能自行寻找停车场。如此一来,大量既有机动车道路空间和路边停车位将会被释放,重新平衡的路权使原有狭窄、嘈杂的人行空间得到活力重塑,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所构成的慢行空间将成为人类自由交流的社交场所。
近年来,无人驾驶船舶也逐渐受到重视。无人驾驶船舶的关键能力,是能够感知并传达其周围正在发生的状况,从而执行复杂操作,避免沿途的碰撞,顺利导航抵达目的地。架设在云端的机器学习引擎可以为舰船图像识别系统提供支撑,而高清可见光和红外摄像机的图像与激光雷达和雷达测量相结合,继而提供给船舶周围环境的详细图像。这些新技术能减少因人为意外造成的货物损失。此外,由于不需要船员,原本提供给船员的空间和设施都能节约掉,使得船只具备更大载货能力,提升运输效益。
智慧交通日益走进百姓生活,买机票、火车票,查询航班、车次、地铁、公交、路况等不能离开智能交通服务。随只能网联成为近年热词,未来出行方式将让智慧生活触手可及,并在未来成为实现交通强国的重要抓手。